中国篮球之所以难以培养出世界级球员,除了球员本身不求上进外,与教练员的传统思维密切相关。虽然让矮个子球员扮演后卫角色有其合理性,但一些身材高大的球员被困在传统中锋包围中,错失了向持球进攻和投射能力高大前锋方向发展的机会。
在当今世界篮坛,具备持球进攻和投射能力的高大前锋已成为主流。例如西班牙的埃尔南戈麦斯兄弟、德国的瓦格纳兄弟,都展现了单挑得分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中国男篮2米1的球员几乎都被训练成缺乏持球进攻技巧的纯中锋。周琦本有朝着杜兰特模式发展的潜力,在NBA未能打出名堂后回国,却沦为站桩型内线,原有的投篮和进攻技巧也逐渐消失。
近期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在播客节目中指出,中国不太可能培养出像文斯卡特或约基奇这样的球员,因为早早地把球员限定在某一位置。这一看法颇具道理,当全球篮球都在打破位置界限时,中国仍受制于"后卫是后卫,前锋是前锋,中锋是中锋"的传统观念。
中国篮球青训中,教练员的权力很大,能左右孩子们的职业发展。如果小球员不听从教练安排,可能就此终结职业生涯。而在欧美,中锋也具备运球能力,能够直接突破得分;而中国的中锋则较少有这种机会,在挡拆后也难以展现自己的处理球技巧。
球迷指责球员能力不足的同时,也应反思教练员的作用。若他们能向欧美教练一样开放胸怀,给予球员更多自主创新空间,中国篮球便不至于陷入目前的困境。希望本届巴黎奥运会过后,中国教练员们能有所转变,不再将天赋异禀的年轻球员当做机器人般培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