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超新政在第16轮开始实施,对U23球员的使用带来巨大影响:从三个名额到必须有一人在场上,对于各队的人员构成,乃至主教练的排兵布阵,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变化。

U23拔尖人才乐了 利好国奥按照新政,各队场上只要有一个U23球员就可以,那意味着,各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U23球员足以担纲主力,那么他的上场时间就基本得到了保证,只要不受伤或者是发挥失常,一般都会留在场上。

纵观中超各队,有一个能打主力的U23球员,基本没有什么难度。尤其是争冠军团的三队,国安的张玉宁和王子铭,上港的魏震和陈彬彬,恒大的杨立瑜和张修维,都已是常规主力,自然不受影响。

两支以青训著称的球队,苏宁易购的张凌峰、阿不都海米提和高天意都有首发实力,自然也不受影响。鲁能其实为此受益不少,因为从本赛季来看,鲁能的U23队员真正能首发的并不多,相对比较成熟的也只有陈科睿一人。其他各队中,重庆斯威队中有国奥现役球员尹聪耀,武汉卓尔有国青主力郭田雨,泰达有杨帆,富力有黄政宇,深圳有祖鹏超,一方有王耀鹏,人和有国奥小将曹永竞,华夏幸福有陶强龙,天海有吴伟和张源两位国奥球员。相对来说,建业虽然小将不少,但真正能固定打主力的很少,反而比较吃亏,出场时间较多的杜长杰、路尧、外力等人,都不具备挑大梁的能力。

各队的U23拔尖球员能保证时间,这对国奥来说其实是个好消息,此前希丁克担忧国奥队员在联赛中没有出场时间,如今肯定不会出现U23球员上场走过场的情况,希丁克可以从各队的U23拔尖球员中挑选合适的人才。

出口转内销少了 更加理性在此之前,因为各队对于年轻球员的储备不一样,有不少球队前几年的青训基础不好,导致可用的年轻队员较少,为了凑够三个U23名额,不惜从海外效力的年轻球员中“淘宝”,一方面造成了大批海外年轻队员的回流,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原本实力平平的球员,到海外镀镀金,借此机会拿到了高额的签字费,所谓“出口转内销”,就是由此而来。

新政实施之后,各队U23队员的储备大都无忧,只需要有一个U23的尖子球员即可,不需要从海外再高价引进那些实力平平的年轻球员来凑数,“出口转内销”一下子没了市场。对于转会市场,对于各队的薪资结构,都是一个利好消息,可以让各队的投资更加理性。

中生代看到机会 不怕过期此前,U23政策的出台有些突然,有不少球员吐槽,这等于毁了一批中生代球员。毕竟,U23球员占据三个报名名额,客观上会造成一批不上不下的球员无法报名。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,度过了U23红利的球员,如果无法锁定绝对主力,很快就被下一批U23球员淘汰,导致年轻球员缺乏成长空间,邓涵文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新政实施之后,各队的中生代球员看到了机会。以鲁能为例,由于该队人才储备比较雄厚,导致诸多有实力,但过了U23年龄的中生代球员无法上场,甚至都没有报名机会。新政实施后,教练组无需拔苗助长,硬性把三名U23球员放进名单,这样给了诸多中生代球员出场的时间和机会,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各队这样的年龄结构,其实更加合理。

当然,由于新政是在联赛中期实施,对于申花这样从赛季初就按照以往政策建队的球队来说,有些不公平。申花是目前各队中使用U23球员力度最大的球队,但在新政实施后,各队中生代球员顶上,客观上增强了球队实力,但申花队中已没有太多中生代球员,除非在这个夏季窗口大量引进,否则这支原本就跌进降级区的老牌劲旅,前景不容乐观。